股票如何用杠杆 美联储紧缩意犹未尽?技术面恶化或致美股调整尚未结束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思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刘炳江认为,钢铁行业应持续巩固绿色发展成果,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继续打造全球最大的钢铁清洁生产体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钢铁力量。
美股延续调整,美联储纪要和经济数据加剧了市场对利率长期保持高位的担忧。随着10年期国债收益率来到金融危机以来高位,风险偏好降温打压了成长股。未来一周,有关美联储政策前景的博弈将继续影响市场走向,不确定性扰动能否减弱成为看点。
美联储无意“踩刹车”
美国经济持续呈现出韧性的一面,上周公布的数据普遍好于预期。例如7月全美住房开工和营建许可在6月份下降后均小幅上涨,工业生产和产能利用率也出现反弹,而房地产和制造业是受到本轮紧缩周期最严重的行业。另一方面,7月份的零售销售月率非常强劲,初请失业金人数好于预期,显示劳动力市场仍然没有明显的疲软迹象。
美联储7月会议纪要显示,委员们仍然担心通货膨胀,如果有必要,准备采取进一步行动。联邦基金利率期货定价显示,随着美国消费者保持强劲开支势头,美联储可能不得不在更长时间内将利率保持在高位,首次降息的时间节点被推迟至明年二季度末。
牛津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学家施瓦茨(Bob Schwartz)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美联储内部对许多问题都不确定,包括货币政策紧缩的累积影响,以及紧缩的信贷条件将在多大程度上抑制经济活动。“不过可以确认的是,通胀仍然过高。考虑到致力于将通胀率恢复到2%的目标,政策将偏向于保持紧缩立场,不排除继续加息。”他说道。
中长期美债收益率进一步走高,2年期美债收益率升至4.93%,基准10年期美债收益率升至4.25%。美国国债收益率回吐年内涨幅转负。另一方面,流动性面临多方面的不利因素,作为量化紧缩计划的一部分,美联储一直在缩减资产负债表,同时美国财政部正在加速发行国债以补充国库,买盘面临考验。
巴克莱认为,美国国债仍有继续抛售的空间,随着债券市场新常态的形成,低利率时代可能已经彻底结束。
外界焦点将转向杰克逊霍尔央行年会,届时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将出席并就经济前景发表讲话。去年,鲍威尔在此宣布,美联储将继续紧急加息,以对抗高企的通货膨胀。随之而来的是美债收益率和美元的强劲反弹,重创了股市。如今物价压力有所减缓,但实现通胀目标依然遥远,鲍威尔将如何勾勒未来的政策路径将成为关注的目标。
施瓦茨向第一财经表示,尽管存在鹰派倾向,美联储可能会继续强调政策将取决于数据,未来的加息并非预先决定的,“会议以来发布的一些指标显示,劳动力市场状况有所放松,通胀有所缓和。”他认为,基准假设是美联储本轮加息周期已经到达了终点,当然如果从现在到9月会议前夕数据出现意外上升,那么再次加息的风险将增加。“由于通胀可能存在反复性,市场参与者正在重新评估美联储对联邦基金利率的立场,降息似乎还很遥远。”他说道。
市场调整压力犹存
8月以来,美股延续调整势头,美债收益率上扬及经济前景不确定性打击了市场做多热情,三大股指失守50日均线重要心理支撑。
风险偏好回落对成长股打击较大,纳指创近六周低点,抛售潮冲击了今年以来表现不俗的明星科技股,包括苹果、微软和英伟达已经较高位回落超10%,进入技术调整区间。与此同时,CBOE波动率指数VIX创下近三个月来的最高点,反映出投资者的焦虑情绪加剧。
富国银行投资研究所高级全球市场策略师沃伦(Scott Wren)表示,最近美债“搅乱了市场”,调整主要与收益率上升以及美联储可能采取更多措施收紧货币政策以降低通胀有关。“对我们来说,这里有更多的下行空间。”富国银行预计标普500指数将在2023年底收于4100点,比上周五收盘水平低约6%。
资金流向方面,由于外界对利率将在更长时间内保持高位的担忧,美股基金继续遭遇抛售。根据Refinitiv-Lipper的数据,美国股票基金上周出现27.7亿美元抛盘,避险情绪推动下139.5亿美元回流货币市场基金,连续第五周录得净买入。
随着最近能源价格反弹,对通胀的担忧可能会为股市的进一步盘整或疲软奠定基础。Glenmede策略师普莱德(Jason Pride)表示:“在经历了糟糕的2022年之后,标普500指数在今年前两个季度上涨了近17%,然而,在一个似乎定价完美的市场中(即通胀率回到2%,美联储正在策划软着陆),市场缺乏向上的动能。”他写道,考虑到实时通胀预测工具预测8月通胀数据将因能源成本上升而升温,目前的市场水平和估值似乎与突出的风险不相称。
嘉信理财在市场展望中写道,外界担忧的回调终于到来,投资者终于看到了如今市场环境是,美债收益率过高,盈利增速放缓、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升温,这并不是一个良好的环境。随着指数走弱,短期技术指标修复可能在上半周推动弱势反弹,但整体调整压力犹存股票如何用杠杆,需要关注鲍威尔最新讲话中所释放的政策走向信号。